中学生对作文一向是深恶痛绝,不仅觉得作文无话可说,更觉得上作文课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。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,让他们找到一种良好的感觉,从而喜欢上作文,进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,是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。前不久,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,想不到效果甚好。
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作文训练中特别强调要学会感受生活,而学生们缺乏的正是对生活的敏锐的感知能力,我能不能从这打开一个缺口,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,感受生活,使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都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,让学生借此可以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,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。
首先,我让四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70个成语,这些成语都与人的神态、动作、心理等有关系,它们是:
兴高采烈 举棋不定 妄自菲薄 幸灾乐祸 痛不欲生
神魂颠倒 不知所措 妙不可言 喜出望外 冷若冰霜
回眸一笑 羞羞答答 咬牙切齿 目中无人 心不在焉
手忙脚乱 不屑一顾 面红耳赤 自以为是 心有余悸
……
然后我依次给这些成语标上序号,要求本班70个学生按学号顺序对号入座,找到序号与学号相同的成语。我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,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设计一个故事情节,可单独表演,也可与同学合作表演。
此言一出,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,一来觉得太新鲜,二来觉得难度太大,于是乎,有的拼命地查辞典,弄准那个词的含义,有的小脑袋凑在一起相互讨论,生怕出洋相。
5分钟过去了,表演正式开始。
也许是因为在此之前,我已经多次让学生登台表演,他们的胆量在渐渐增大,所以上台来,都是争先恐后,一个接一个。我则站在教室的中央,手持钢笔,认真而又极迅速的记下学生表演过程中的优缺点,以便事后作一个总的评论。
有的学生表演得相当出色,可谓形神兼备、惟妙惟肖;有的则误解了词的意思,自然引来了哄堂大笑。事后我都一一指出来了。
表演结束,进入第三个环节——写作。
我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片段,就是把你刚才设计的那个故事情节,用自己的笔生动形象的再现出来,至于体裁任你选择。
一天后,交上来的作文本,让我看到了一些绝妙的好文章,我们不妨举两篇来看看:
心有余悸
(放学铃响,同学们都飞奔出教室。只有A君、B君漫不经心的收拾书包。)
A君:B君,去玩会儿电游吧!
B君:不去。若被教导主任抓住就完蛋啦。昨天我就被抓,挨到晚上8点才回家。
A君:那……那去上网吧。我知道有个地方既隐蔽又安全。
B君:不行啊!上周,我老妈……
(两人不语,继续收拾书包。)
A君:好啦,去我家玩电脑吧,这下够安全了吧。
B君(欣喜地答应,突然……):还是不行,上上周,我在小胖家玩电脑,正巧王老师家访,被逮个正着!
欣喜若狂
“噫!好了!我中了!”叫花子紧紧攥着那张能给他带来财富的奖券,手在空中挥舞着。
是呀,谁能想到一个讨饭的乞丐,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气的他,竟然中了大奖,奖金8万元。人们啧啧惊叹,那羡慕的眼神使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。
“喂,看,我中了,我中大奖了!走,我请你去吃饭,吃大鱼大肉……”老头扯住一个年轻人的衣袖,松开那双沾满污泥的手,年轻人两眼直直地盯着乞丐手中揉成纸团的奖券,恨不得将它吞下……
“我中了!发财了!”老人手舞足蹈,欢呼着,雀跃着……
当然,也有一些同学还是无法正确地理解词意,比方说:把自命不凡与自命清高混为一谈等,我都在作文本上详细地指出来,并把两个成语的正确含义写上。
讲评课上,我除了指出同学们写作中的进步与不足外,我还要求学生事后做一个工作,把我抄在同学们作文本上的那些成语(有近三十条)记下来,好好消化。这样,我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,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,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成语的识记能力。
通过这次活动,学生们感到受益匪浅。其中一个平时经常缺交作文的男生,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彭老师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,把枯燥的语文课竟上得如此生动有趣,连我这样一个不爱语文的学生也开始迷上了作文,对我来说,上语文课,真的是一种解脱一种享受。当时,我真的是感动极了,虽说这未免有过誉之嫌,但可以说,这是给我的最高奖赏。
我相信,学生们已开始找到写作的感觉了,让感觉帮助他们叩开文学欣赏的大门,让感觉带他们走上文学创作之路,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!